文章来源:交汇点新闻
【2024江苏经济年中观察及下半年趋势分析】专栏·解读五座万亿城市(南京篇)
“新旧”消长里的震荡与升级
江苏经济报2024-09-27
□江苏经济报记者 王峻峰
今年前七个月,南京经济增长有所放缓。据南京市统计局公布,上半年全市GDP为8607.42亿元,仍居省内次席,同比增速为4.4%,低于全省平均增速。尽管经济增长有压力,但南京的经济数据里也展现出一系列新亮点和新趋势。
其一,“方寸之间”的高技术制造业——信息技术与集成电路相关产业稳步加速,部分赛道爆发式增长。
1—7月,南京全市规模以上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4%,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特别是,219.3%——南京光纤制造业的这一增速,显示了该市信息技术产业今年以来的爆发之势。1—7月,南京光纤产量同比增长219.3%,“一束光”的贡献度大为提升。
8月4日,中国宝武南京总部挂牌成立。央企龙头宝武集团与南京市将共建梅山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先进制造业基地,推动该市钢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
这些都是南京制造业在优势领域竞争力持续升级的缩影。工信部公布的最新一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中,南京13家企业上榜,居全省第一、全国第四。南京累计上榜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跻身全国前十。在赛迪发布的《2023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中,南京制造业综合实力居全国第八。
其二,跨境电商为外贸提供新动能。上半年南京全市跨境电商进出口实现两位数较快增长,跨境电商规模在全省占比45.3%。
其三,居民消费快速升级,正从注重量的满足向追求质的提升转变。1—7月,该市限额以上单位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同比增长80.8%,7月当月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80.8%。两个80.8%的大幅增长,折射出了南京人消费水平与生活品质升级的轨迹。
其四,针对产业升级新需求,现代服务业进入“快车道”,持续扩大规模。上半年,南京市规模以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其中,该市融资租赁业面向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的“绿色产业”,发展尤为显著。
显然,作为全国制造业、服务业重镇和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南京今年以来不仅经历着经济增长的震荡下行,也正经历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的转型与消费的升级。
前七个月,在“新旧”消长的动能转换过程中,南京经济增长究竟有哪些新问题和新特点,又有哪些新变化和新趋势?从短期和中长期、数量和质量的角度,应当如何看待?来自南京市社科院、江苏省理财师协会的专家提供了深入分析和宏观展望。
回顾: 新动能在积蓄
展望: 深化改革将加快释放潜力
◎ 黄南 南京市社科院经济发展所所长、二级研究员,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研究员
虽然上半年南京GDP增速不高,但这一速度已较一季度提高了0.6个百分点,是全国经济十强城市中唯一环比提升的城市。此外,南京规上工业总产值、参与核算的规上服务业企业营收、金融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增速均较一季度不同程度加快。这些数据反映出南京经济出现了企稳向好的迹象。
尽管南京上半年的经济增长不及预期,但仍有一些亮点,最突出的是创新能级的不断提高,尤其在原始创新、创新主体的发展、创新环境的优化及创新成果转换等方面,成果超过往年同期。截至6月末,全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7.31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08.3亿元,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已经累计达到3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累计达到1424家,这将为南京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大的新动力。
结合国内外格局来展望,下半年南京经济预计将呈现以下趋势:
一、在改革政策的驱动下将呈现回升向好态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释放出了强烈的改革信号,加速推进了我国深化改革进程。南京将进一步实施科技、投融资、高水平对外开放等重点领域的体制改革,这将有助于充分释放南京的发展潜力,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振市场经营主体发展信心和活力,激励南京下半年的经济增长。
二、创新潜力将进一步释放,有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南京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和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并向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创新主体发展、推动传统企业数字化等方面转型。
从传统驱动模式向“新质生产力”驱动模式转变
◎南小鹏 江苏省理财师协会秘书长
1—7月,南京呈现了明显的转型特点,即从传统驱动模式向“新质生产力”驱动模式的转变。
这七个月,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制造业表现强劲。增速下降的领域,如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进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主要还是受到当前国际国内宏观形势影响。
在转变过程中,南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地位。加强科技创新支持,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以此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优化金融服务,继续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需特别指出的是,南京应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产业的发展。南京本身具备较好的AIGC产业发展禀赋,一方面已经形成了中国(南京)智谷、麒麟科创园等重点园区,集聚了大量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构建了良好的产业生态;另一方面拥有多所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为AIGC产业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储备和科研支持。
【采访札记】
对于一座GDP近2万亿元的特大城市,七个月的数据不仅代表着短期的体量增减、位次进退,在当前的国际国内大变局背景之下,更蕴藏着面向未来的变革趋势。
南京是综合实力排名全国前十的特大城市,是长三角政治、科教、文化中心之一,均衡和稳健向来是其特点和优势,但因此也长期囿于种种传统思路、模式的制约。
从2024年前七个月增速震荡下行与动能升级相交织的最新现实看,南京如何加速提升城市综合能级,在江苏乃至长三角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
针对现实“短板”,根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南京市已明确将“深化改革”作为突破口,即: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概括地说,以改革打破长期以来传统发展路径所依赖的固化思想观念,以改革推动和激励符合市场新需求的新模式、新机制,以改革赋能新一轮发展。
9月初,南京已提出了“深化改革时间表”。首先是十大关键领域的改革,包括:围绕增强中心城市综合功能,大力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型开放;围绕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东部现代服务业中心,加快形成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等。
对于南京而言,建立在深化改革基础上的新一轮发展动能转换,现实路径之一在于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既是瓶颈,也是突破口。无论对于南京的两大国内领跑产业——已分别瞄准万亿级、五千亿级产值目标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智能电网业,还是钢铁、石化、电子等南京传统支柱产业,或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低空经济等南京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无不如此。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