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习强国平台
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近日,江苏省能源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暨迎峰度夏能源电力保供会议召开,部署今年迎峰度夏能源电力保供任务,强调要扎实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为“走在前、做示范”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
作为省属实体能源企业,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徐矿集团”)坚决守住能源安全底线,心怀“国之大者”,加强统筹谋划,千方百计做好增产保供、增发保供、增量保供、增储保供“四增四保”工作,不断增强能源安全保障的稳定性、安全性、可持续性,以能源电力保供之“稳”支撑经济发展之“进”。

抓牢电力保供 夯实运行“硬”实力
“运煤车已经进厂,注意接卸。”“收到。”在华美热电公司,煤场班长杨峰手持对讲机,顶着烈日指挥煤炭按区域堆放。迎峰度夏期间,该公司加强燃料保障工作,根据现有库存水平和大负荷耗用需求,落实好煤源和运力,为2台机组的“口粮”做好充足储备。

面对持续高温天气和不断攀升的电网负荷,徐矿集团电力企业秉持“应发尽发、能发尽发、稳发满发”原则,成立迎峰度夏电力保供领导小组,精心制定保障计划,积极推进燃煤科学采购计划和调运工作,全力以赴保安全、保发展、保民生。

充足的煤炭供应,是徐矿集团全力保障迎峰度夏电力安全供应的底气。徐矿集团持续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所属煤矿超前安排矿井生产接续和开拓布局,发挥智能化工作面生产优势,最大限度稳产达效。

通过江苏省内煤矿调拨、省外煤矿调运、市场化采购等途径,徐矿集团加大电煤储备和长协煤兑现力度,同时加大新疆、陕甘地区煤炭获取力度,确保迎峰度夏期间向江苏省内供应煤炭不低于300万吨。

据了解,目前,省内控股电厂全部具备满负荷运行条件,所属电厂煤炭库存可支撑满负荷运行20天,迎峰度夏期间,发电量可达50亿千瓦时,为服务江苏能源安全赢得先机、争得主动。
加快项目建设 注入保供“新”动能
徐矿集团既立足当前做好迎峰度夏能源电力保供,抓好已建成项目运维管理,又着眼长远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快在建项目建成投运,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
随着气温节节攀升,位于垞城电厂的“超级充电宝”迎来“一展身手”的时刻。
走进新能源公司垞城储能电站数字运维中心,眼前LED显示屏上实时呈现电池舱、变压器等设备的关键数据,各项信息一目了然,方便随时调取和监控。

“这是2024年江苏省电力‘715保供’重点工程,也是今年率先投运的最大的新型储能电站,可为省内存量新能源电站及新增新能源电站项目提供200MW调峰服务,减缓区域迎峰度夏负荷压力。”相关负责人吴通脸上洋溢着自豪之情,为了赶在夏季用电高峰前启动,项目职工紧盯节点、倒排工期,提前一个半月实现并网启动,远超同类型项目建设进度。

该项目建设是确保能源稳定供应的坚实基石。细看徐矿能源电力版图,一批事关能源资源保供的项目建设有序,进一步提升了服务全省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苏能麟游100兆瓦农光互补光伏项目、苏能正镶400MW风光新能源项目正式开工,正加速推进建设。

依托“锡—泰”特高压送苏通道,徐矿集团加速推进内蒙古4台总计332万千瓦褐煤发电机组建设,投运后每年可向江苏送电166亿度。
围绕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徐矿集团推动传统能源、新能源优化组合,风光、氢储协调发展,能源、资源双轮驱动,形成全产业链协同联动发展的强大合力,更好服务江苏能源资源安全。

目前,徐矿集团已完成光伏、风能等新能源项目立项65个、建成28个,今年1月至5月份光伏发电量同比增长70.74%。此外,徐矿集团还持续加大在西部能源资源富集区新能源项目开发力度,不断拓宽外电送苏渠道,为迎峰度夏注入绿色动能。
守牢安全底线 筑牢保供“稳”防线
全力做好迎峰度夏工作,安全稳定尤为重要。徐矿集团结合“安全生产月”活动要求,全面深化全过程、全方位、全链条的“意识+责任+标准化”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电力板块各单位聚焦“发电、配电、供热、基建”等重点领域,围绕“人、机、环、管”等重要生产要素,健全完善安全生产六大体系,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行动,全力保障机组高效稳定运行,为迎峰度夏筑牢安全基石。

“报告主值,制氢站南部草地杨絮着火,需要支援!”在徐矿发电公司,一场应对迎峰度夏期间可能出现的制氢站火灾事故处置演练正在进行。演练过程中,各部门协调配合、行动迅速,达到了“以练筑防”的预期效果。

迎峰度夏期间,该公司高质量开展巡回检查,加强对油系统、冷却水温度、升压站、转动机械等重点设备巡检排查,对以往查出的隐患进行再检查,全面降低机组运行风险。

阿克苏热电公司提前部署并启动#1机组检修工作,倒排检修工期,明确检修任务和工期质量,全面消除设备重大缺陷和隐患。同时加强外委施工队伍的管理,做好外委人员安全培训工作,确保任务节点层层分解、落实到班、责任到人,确保机组安全稳定运行。
这里是迎峰度夏的前沿阵地,更是对使命初心的严峻考验。四万徐矿人凝心聚力,迎难而上,以能源电力保供之“稳”,支撑经济发展之“进”。
苏春生
责任编辑:徐璐 谢虹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