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学习强国平台

2月6日,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召开2024年祝捷迎新暨年度目标任务誓师大会,共同庆祝龙年的到来,展望南钢美好的明天。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吴炜,南京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焦勇,南京江北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陶磊,南京市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马卫先,中信泰富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曾晨,中信泰富副总裁,中信泰富特钢党委书记、董事长钱刚,新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雪根,中信泰富特钢党委副书记、总裁李国忠,中信泰富特钢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郏静洪等出席会议。
2023年是南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是加入中信集团的历史元年,是与中信泰富特钢携手前行打造世界最大特钢航母的启航之年。这一年,在各级政府和股东方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奋勇拼搏下,南钢各条战线逆势而进、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成绩斐然,连续七年被评为竞争力极强A+级企业,品牌形象持续提升,生产经营再创佳绩。
曾晨向长期以来关心、信任、支持中信泰富发展的南京市委市政府、各部委办局表示感谢;向受到表彰的优秀团队和先进个人表示祝贺;向坚持为南钢发展聚力献策、奋勇拼搏的全体干部职工、家属、老领导及退休干部职工致以问候。
曾晨指出,2023年,中信泰富在中信集团的坚强领导下,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在“打造高韧性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道路上阔步前进。这一年,中信泰富积极催生企业发展动力,把握时代机遇,努力做到提质增效,争创一流。旗下的特钢、地产、能源、大昌行、健康等板块均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从增长到增效,成功实现企业整体与各板块的有效提升和合理增长。
2023年,南钢作为江苏的先进制造业代表,始终牢记“挺钢铁脊梁,铸强国之基”的历史使命,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用真抓实干、务实笃行书写了绚丽篇章。
2023年,南钢成功加入中信大家庭,与中信泰富特钢实现了强强联合,形成了资源共享、协同互助的新发展优势。面对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加剧、国内需求不足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南钢不忘初心、坚持党建引领,精神文明和生产经营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聚焦绿色低碳、引领数智转型,筑牢科技自强,不断拓宽高质量发展新领域,始终把职工利益摆在首位,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职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每一位“敢为、敢闯、敢干”的南钢人。
当前,正处于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关键时期。要真正实现行业的“破冰”重生,还需要进一步在“精”和“特”上下功夫,需要在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差异化竞争力等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在变革中寻找新的机遇。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今年南钢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决策和中信集团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将中信泰富、中信泰富特钢、南钢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中信泰富将一如既往地胸怀“国之大者”,给予南钢全方位、多层面的政策赋能和资源支持。充分嫁接中信泰富的全球产业链和垂直供应链,加速南钢产业生态富集;协同中信泰富海外投资的实践和经验,助推南钢全球化发展战略;发挥中信在银行、券商、信托、保险、消费等金融领域的全牌照优势,强化南钢“造血”能力;积极协同南京市推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嫁接中信泰富全球资源,助力南京市集群强链、产业强市,建设高能级产业生态。
南钢要全面对接中信集团“五五三”战略,以特色化、特制化、特新化为指引,阔步前行走出南钢的特别之道;要以精益制造、精优服务、精细管理为抓手,加速提升核心竞争力,奋力打造高韧性企业,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勇立潮头。要深入推进党建引领,打造钢铁堡垒。全面促进生态共建,凝聚磅礴力量。始终聚焦科技创新,勇于攻坚克难。持续赋能人才发展,打造人才铁军。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彰显企业担当。
越是伟大而艰巨的事业,越要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战略定力,增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砥砺“踏平坎坷成大道”的顽强意志,稳扎稳打向前进。让我们以抓铁留痕的韧劲,诚朴勇毅的稳劲,一往无前的干劲,在南京“争当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实践的引领者”进程中,更好地扛起南钢新担当、谱写南钢新篇章。
钱刚表示,2023年,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与严峻的行业形势,南钢全体干部职工团结拼搏、砥砺前行,将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亮眼的成绩,特别是在科技研发、新产业投资与海外建设上充分展现了创新活力,与中信泰富特钢在采购、生产、销售等多领域的协同,有力地支撑了自身的降本增效。中信泰富特钢在中信集团、中信泰富的坚强领导下,贯彻“精”和“特”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极致效率、极致成本”,在众多挑战面前迎难而上,较好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目标,盈利能力保持行业领先,在行业的下行周期中展现了特钢韧性。
中信泰富特钢将按照中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奚国华“把南钢照顾好、发展好、样样好”的要求,与南钢一道,不负全体干部职工的信任与期待,让南钢事业更红火、员工生活更幸福。协同创效是“金矿”,要将这项工作列为重中之重。
一是文化协同。作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信泰富特钢在党建与业务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方面具有深厚经验,将协同南钢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依靠共同的信仰凝聚共识,促进队伍团结;中信泰富特钢与南钢要相互吸收优秀文化,为彼此构筑强大的精神支撑。
二是市场协同。双方的产品结构具有丰富的互补空间,相信在共同努力之下,一定能够推动双方竞争力与技术力的全面升级。
三是研发协同。中信泰富特钢与南钢将整合双方科技研发的优势资源,重点面向“卡脖子”技术、原创性技术、智能技术和绿色低碳技术,加快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深度转型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
四是国际化协同。2024年是中信泰富特钢的国际化元年,南钢在产业国际化布局方面拥有了印尼的蔚蓝高科技集团,中信泰富特钢将与南钢携手,依托中信泰富国际化投资平台优势,追求制造出海的实质性突破,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五是人才协同。中信泰富特钢始终坚持“像办学校一样办工厂”,把人才培养和引进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双方强大的人才基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气,中信泰富特钢将科学组织干部与职工间的挂职、轮岗和交流,将优秀的培训项目开放共享,培育更多后继人才,借助南京的省会优势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同时不断优化人才服务,加快年轻干部提拔,强化思想教育和廉洁教育,面向“高韧性企业”的目标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南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一新表示,202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南钢始终坚定发展信心,守正创新、出奇制胜,为公司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南钢职工以闯关夺隘的气势、舍我其谁的担当、只争朝夕的劲头,汇聚起在逆境中奋勇争先的强大合力,“绿色、智慧、人文、高科技”建设迈出坚实的步伐,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跑出南钢“加速度”。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南钢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用数字技术和量子思维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以产业焕新工程为抓手,进行脱胎换骨、百炼成钢的再造和重塑,从而构建高能级竞争壁垒和竞争比较新优势。全面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高韧性企业,向着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奋力攀登。
一要坚持党建引航与党风廉政双管齐下,夯实使命担当。强化政治监督,将政治监督做到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
二要坚持战略引领与精益管理齐头并进,坚定发展信心。要充分发挥大股东中信集团的资源平台优势,加大在特殊钢研发等领域的研发联合攻关,共同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全方位寻找挖掘协同效益、资金效益、业务共享增长效益,在抢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中构筑领跑优势。
三要坚持智能制造与创新引领双向驱动,保持战略定力。进一步加强南钢多维度创新体系建设,铸就在大能源、轨道交通、船舶海工、工程机械、汽车等高端制造业行业的地位。高举数字化创新旗帜,锚定钢铁制造与运营中的难点、卡点和价值创造点,拥抱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大模型,重新定义未来钢铁。
四要坚持产业链与生态圈建设携手并肩,培育新质生产力。南钢Only1、NO.1产品系列矩阵要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打造全球级产品矩阵。营销生态建设要在“产销研+服务”的基础上作出重大变革,牢牢锁定高附加值订单和高端长期战略客户。财务生态要全面升值,强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驾驭能力。新产业板块要在更聚焦主业、更围绕主业、更赋能主业上做文章、做布局,交出让南钢“双主业”发展战略真正落地的精彩答卷。
五要坚持全球化战略与低碳战略双向并举,永葆生命力。坚持开放式创新和全球化合作,围绕“全球化产业能级、全球化采销网络、全球化创新网络、全球化人才体系”建设,打造全球化发展的战略高地。整合全球资源,布局绿钢产业链,让南钢的节能降碳创新成果成为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和宝贵碳汇资产,为未来发展筑起绿色长城。


黄一新与炼铁事业部、特钢事业部、板材事业部、能源动力事业部、新产业投资集团、蔚蓝高科技集团以及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签署2024年经营绩效责任书。
南钢总裁祝瑞荣主持会议并提出要求,大家要深刻领会、贯彻落实各位领导的讲话精神,立足南钢生产经营工作实际,向工作要效率,向效率要质量,进一步细化、分解、落实好2024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以“起跑即冲刺,开局即决战”的姿态,全力打好生产经营攻坚战。
“金戈铁马闻征鼓,只争朝夕启新程。”新的一年已拉开序幕,南钢全体职工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跟随中信集团的引领,充分发挥央企“实力”的优势,始终秉持“精”与“特”的发展理念,为中信泰富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特钢集团贡献力量,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王浩然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