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学习强国平台
隆冬时节,渭水河畔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郭家河煤业公司二盘区2308智能化首采工作面安装完成,为徐矿集团加快构建“一核两极”新发展格局、奋力谱写业兴家旺新徐矿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再立新功。

要建设一项重点工程,必然需要参建者倾尽“智”与“力”的不懈努力。郭家河煤业公司建设团队同心建功、匠心智造、巧心保安,历时22天、8个部门共同参与,完成单项工程13个,为二盘区井下各项工程画上了圆满句号。
同心建功:奋楫争先全速推进
每天早调会结束后,该公司生产调度指挥中心李季都会赶往井下,对2308工作面里里外外进行认真检查。沿途望去,干净的巷道、摆放规整的零件、纵横成线的支护……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成果跃然眼前。

设备安装到哪里,标准化就落实到哪里。从开工第一天起,该公司各部门就以创建精品“样板间”工程为目标,多方协同、配合作战,力争以最短工期、最高质量完成安装任务。
欲善其事,必精其质。面对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煤层褶曲发育范围较大的实际,技术团队每天深入工作面迎头,勘察施工环境,标记煤岩层位,为后期顶板支护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前期勘探细致全面,设备安装分秒必争。2308工作面是二盘区首采工作面,是全矿的“饭碗子”工程。安装过程中,该矿分管领导牵头排定详细工作计划,每天召开协调会确保进度稳步推进;主力军综采工区全员放弃休假,在确保1310工作面正常生产的同时,从3个班中抽调精兵强将,拉开了决战决胜的架势;安全生产指挥中心统一协调,机电工区、运输工区、通防工区、检修中心共同配合,极大缩短了安装时间。
汗水浇灌出飘香硕果。工程建设以来,顺槽两道铺底最快达到一个圆班240米,超计划50%以上;支架安装平均保持在每天12架以上。最终,2308工作面提前实现切眼贯通,为“一井两面”生产接续提供了关键保障。
匠心智造:智慧赋能科技创新
2308工作面作为二盘区首采工作面,煤层赋存条件好、储量大,其智能化水平直接关系矿井未来的生产能力。
该公司以建成“无人化、少人化”工作面为目标,依托科技创新,注重成果转化,与厂家沟通协调,将输送机的电机改造为全新变频电机,可克服较大阻力,实现瞬时启动;对采煤机进行改造,实现记忆截割、跟机移架;采用支撑力更强的单元支架替代单体液压支柱……一系列智能化改造,将2308工作面打造成该矿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工作面,预计每班可减少10至12人,当班职工劳动强度大幅降低,实现减人提效。
如果说巷道是工作面的躯干,那么供电供液系统就是工作面的心脏,将“心脏”安置于何处,才能既保证安全,又能方便快捷地将“血液”输送至“全身”呢?
“我们在岩巷硐室内距工作面最远端专门腾出一块场地,用来搭建远程供电供液系统,再通过电缆和高压管路连接到工作面,为综采作业提供动力。这样不仅有助于优化采区空间、增强设备的安全稳定性,还能显著提升生产效率。”该公司综采工区机电班班长方立华给出了答案。

方立华所说的“场地”叫作“动力中心”,位于二盘区回风下山和主运下山的联络巷;“远程供电供液系统”主要包括移动变电站、乳化液泵、清水泵、喷雾泵等重要机电设备;场地内设有一台可视化控制台,能够实时查看采煤机的作业画面及运行参数,并具有“一键启停”功能;该中心主要为即将投产的2308工作面与日后规划中的二盘区所有工作面提供服务。
巧心护安:安全为本筑牢防线
2308工作面贯通以来,郭家河煤业公司始终把防范地质灾害、夯实安全基础摆在突出位置,以“意识+责任+标准化”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为总抓手,严格遵循“科学施策、标本兼治”管控原则,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强化监测预警、引用先进技术等一系列针对性措施,为矿井持续稳定高效释放产能提供了可靠保障。其中,首次亮相的“注氮驱替”瓦斯治理技术成为一大亮点。
负责矿井通防工作的王琳说:“工作面巷道成型后,我们花了一年多时间对煤层断面进行采前预抽,让可解吸瓦斯含量从2.45m³/t降到了1.77m³/t。然而随着工程进度不断加快,这项指标一直维持在这个水平,很难有所突破,因此,我们决定对治理工艺进行改良。”
接连几个月,王琳带领技术团队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现场数据的搜集整理上,经过比对分析,他们发现,瓦斯抽采效率之所以上不去,其主要原因在于煤层之间的压力平衡无法打破。若要从根源上解决,就得找出一种提供煤层深部抽采所需压差的办法。
方向明确了,剩下的就是找对策。在查询大量资料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技术团队最终将目光投向了由北京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最新研发的“注氮驱替”技术上。
“无论是从适用性还是可行性角度考虑,这套技术与我们井下的条件都非常契合。经测算,使用特制的‘注氮驱替’钻孔,配合封孔囊袋,可以使瓦斯抽采效率比原来提高3至4倍,能够有效促进矿井瓦斯治理和采掘接替的良性循环。”王琳说。
孟浩
责任编辑:徐璐 谢虹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