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学习强国平台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四链”融合的关键在“融”,本质在于有效配置生产要素。吴江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建设“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的前沿阵地,既有区域发展良好基础,也有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在优势条件与机遇叠加下,吴江区积极主动、有力有效服务苏州发展大局,力争为苏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走在前、做示范”中当好排头兵做出更大贡献。近年来,苏州市吴江东方国有资本投资经营有限公司(下称“东方国资”)作为国有资本投资机构,在提升国资配置效率、促进“四链”高效融合方面创新实践成果显著,经验值得借鉴。
吴江区打造新型产融生态,“四链”融合提质增效
吴江区是苏南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重镇,历来重视发挥资本纽带作用,已从“人才引进-创新驱动-资本支撑-产业升级”线性演进,加速迈向“四链”深度融合发展。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提升创新链支撑作用。为解决产业链痛点、难点和堵点,吴江区瞄准创新链开发新技术新应用,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供应链现代化,支撑主产业链发展。通过东方国资等投资平台,支持企业技术合作、成果开发、项目孵化,围绕产业链“卡脖子”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精准发力,提升新技术从理论到应用的转化效率。
在这一方向性指引下,东方国资坚持“做有预见性的投资”,围绕区内优势产业精准布局。如在集成电路领域,自2015年起与中芯国际战略合作,设立了两只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近12亿元,投资了一大批早期集成电路项目,已培育出英集芯、南芯半导体等10家上市公司。东方国资与中芯国际的合作,不仅开启了吴江区半导体产业高速发展新篇章,也成为国资机构与产业龙头合作设立CVC基金的优秀样本。
2017年,东方国资以天使投资方式,在企业设立、运营投产等关键期,分阶段投资英诺赛科项目6.5亿元,如今该项目已成长为世界唯一能够同时量产低压和高压硅基氮化镓芯片的企业,连续两年上榜胡润研究院发布的《全球独角兽榜》。此后,东方国资继续参股设立昆桥二期集成电路基金等多支产业基金,有力带动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集群在吴江递进生成。下一步,将加快与明志科技、永鼎股份、赛伍技术、博众精工等“链主”企业合作,设立系列CVC基金,在先进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精准布局,推动资源要素链式集聚,赋能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
围绕产业链部署资金链,推动产业链融合发展。目前,吴江区已形成电子信息、高端纺织、装备制造、新材料四大千亿级产业,正全面实施产业链“攀高、补短、育新”三大工程,支持本地龙头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参股等方式丰富和完善产业链创新图谱。
立足产业引导、人才引进、乡村振兴等实际诉求,东方国资灵活调整基金注册地、返投比例等要求,与区内镇级平台或知名金融平台合作,设立了母基金14只,总规模超320亿元;与产业资源、创新资源丰富的市场化投资机构合作,设立了子基金近60只,覆盖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产业投资、企业并购、定向增发、二手份额转让(S基金)等股权投资全周期,总规模超230亿元。与此同时,针对性地扶持和引进了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助推丝绸纺织等传统产业提档升级,补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短板,着力解决工业化进展到一定阶段后,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与新兴产业投资不足的矛盾局面。截至目前,东方国资通过政策性直投基金和公司自有资金,已投资培育吴江本地创新型企业84家/次,总投资额15.09亿元,已上市及拟上市企业数量占总投资项目数量的24%,“祖母基金+母基金+子基金+项目直投”的多级资本放大效应初见成效。
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陪伴创新企业穿越寒冬。吴江区坚持从制度建设着眼,对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全链条整体部署,加强政策、资金、项目、平台、人才等关键创新资源系统性布局,一体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机制创新,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
东方国资全面响应吴江区创新部署,持续拓展金融服务功能,在苏州湾创投壹号内引进国家电投、安信证券、君联资本等国内头部机构和旗下基金480余家,管理基金规模超2000亿元,为吴江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本活水”。同时吸引了中国母基金峰会永久会址、国内知名创新教育机构混沌学园等大平台大项目落户,全力打造创投资本聚集、创新要素汇集、创业人才富集之地。
借助国资机构在资源集聚、人才培养、要素配置等方面的优势,创投壹号充分发挥股权投资功能助力创新企业成长,聘请70余位来自头部投资机构、知名上市公司、顶级金融机构的精英人士担任创业导师,与创新中心、孵化器、产业园等产业载体资源协同,近三年来已举办融资路演、金融论坛、专题培训等活动80余场,在资本寒冬的大环境下,持续为区内优质企业或拟落户的创新项目提供政策协调、融资对接、产业转化、市场导入、管理优化等帮助。
围绕产业链构建人才链,结合产业发展勾勒人才地图。产才融合是集聚人才的重要途径,人才企业广受资本市场青睐,因此资本和人才往往在相互吸引中“对话”。吴江区近年来着力构建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互融的生态体系,在江苏省率先设立规模20亿元的苏州湾人才基金,创新推出“人才投”“人才贷”,为人才企业提供强力资本支撑。
不同于各地多由不同国资机构分别运营基金小镇和产业载体,东方国资在吴江区政府的支持下,同步运营苏州湾创投壹号和江苏长三角智创科技园,创新实践“资本招商”“基金引才”模式,有效打通人才项目落地“最后一公里”,形成了“产业+基金+人才+项目+载体”圆融自洽的开放创新生态。
在资本纽带的牵引下,东方国资积极打造创投壹号人才会客厅,创办苏州湾书院,设立吴江区创业投资协会和上市企业协会等,为各类人才搭建信息交流、资源融通的桥梁,营造更具活力的创新、创业、创投氛围。今年8月,东方国资发起设立了苏州湾母基金联盟,进一步链接创新资本、推动科技转化、培育新兴产业,区内资金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和互哺发展效应持续深化。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四链”融合的机遇与挑战
吴江区是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主阵地,承担引领区域一体化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责任。区“四链”融合进程受益于本地产业基础、投资并购升温及创新人才流动,同时也面临企业数字化转型缓慢、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待完善等挑战。
传统企业拥抱智能生产,数字转型面临多重挑战。吴江区着力以智能化改造、信息化融合提升传统产业,本地龙头企业加快布局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展现出强大韧性,推动数字经济关键要素加速聚集。然而在全方位、全角度、全流程的数字化“大重构”背景下,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依然面临多重挑战。如,部分企业转型认识欠佳,战略缺位,转型方向尚待厘清;能力建设遭遇瓶颈,数字人才缺口加大,第三方专业服务供给不足;新技术、新产品缺乏落地场景;价值收益体现周期漫长,企业转型信心不足等。
自主创新能力尚待提高,区域创新协同仍需加强。吴江区坚持加强技术引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已引进苏州大学未来校区、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江苏分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鼓励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紧密协作,重点做大做强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平台,用好国家级“双跨”平台。但区域内主体自主创新能力尚待加强,创新创业活力仍受区域内科创平台建设、区域间协同创新机制等掣肘,跨行政区域创新要素支持短板仍待补齐。在市场机制尚待完善的背景下,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各主体受制于自身局限,及时、全面捕捉市场信号的能力仍待提升,导致协同创新效率降低。
估值洗牌迎来并购机遇,“集而不群”隐忧初步显现。当前宏观经济承压,企业面临阶段性发展挑战。东方国资通过股权投资加以支持,可推动创新型企业整体迁册吴江,撬动本地产业集群发展。但作为推动重点产业建链、补链、强链的工作举措,联合“链主”企业开展市场化并购、专业化整合仍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在优化国资引导、提高风控水平等方面加以侧重。部分产业集群尽管在空间上形成了企业地理聚集,但产业关联度有限,人才分工模糊,价值链衔接松散,发展过程中面临“集而不群”的困境,国有资本的投资导向、结构调整、创新引领作用发挥不显著,需进一步完善重点领域战略布局。
国企投资异于实业运营,考核体系仍需调整优化。国有投资机构在战略定位、业务结构、运营模式等方面有着自身特性,构建科学的考核体系,是国资机构实现宏观经营目标、持续激发骨干人才活力的关键。东方国资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国企投资责任体系,建立健全投资决策全过程管理制度,深化风控措施,有效确保权力运行和项目建设“双安全”。但在考核激励方面,经营责任考核压力与市场化薪酬水平不成正比,员工中长期激励措施有待完善。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重层面考虑国有资本的特殊属性,实事求是理解创业投资本质,赋予国有投资机构更大自由度,与时俱进调整运营评价标准,将有助于实现国有资本多样化经营目的,提升机构市场化运作水平。
守正创新完善基金管理,投资质量尚有提升空间。东方国资紧盯市场变化,立足发展实际,不断完善基金管理流程,提升基金管理质量,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但从投资成效来看,母基金资金回笼较慢,进入尾盘期的子基金越来越多,面临“退出难”的挑战。近些年,股权投资市场格局持续变化,对基金管理人用好资本市场规则、平衡出资人多重诉求、提升投后管理质量、把握投资退出时机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驱动吴江区“四链”融合向纵深挺进的对策建议
推动企业数智转型,促进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持续推动传统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支持企业瞄准未来竞争前沿领域,合理制定转型战略,明晰商业模式,推动战略快速落地。力求形成企业全业务场景中数智转型“从单点试验到全面推广”的规模效应,增加第三方专业服务供给,持续输出转型价值收益,以增强企业转型信心。进一步打造城市级创新场景,共同为科技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解决方案提供落地应用机会,将创新要素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推动城市、科技、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扩大政策红利,吸引中青年高层次人才集聚。吴江区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营商环境一流,产业层次稳步提升,一体化发展前景广阔,应围绕本地优势产业持续夯实人才链,将人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加强区域协同合作,助力创新要素流动整合。通过政策引导,加大对科技型企业支持力度。积极引入创新链上游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建科技研发、成果交易共享平台,畅通区域间技术交易、科技服务、项目需求发布渠道。完善资本市场服务体系,加速金融中介机构、金融要素市场等专业机构集聚。协调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等主体,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推动产业规划协同、政策体系对接,加强创新资源在区域间流动和整合。同时充分尊重区域经济发展规律与资源禀赋差异,创新跨区域利益分享机制,优化科研能力和生产力布局,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动态平衡、发展高效的经济布局。
发挥资源聚集优势,推动重点产业能级跃迁。依托产业引导基金和CVC基金,发展专业产业园,形成“一产业一基金一基地”,投资引入符合当地发展规划、附加值高、产业带动性强的项目,推动资源要素链式集聚,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延伸产业链长度和完整度,打造优良产业环境。进一步发挥国有资本投资导向、结构调整、创新引领的作用,聚焦数字经济主赛道和吴江区“五新”经济发展方向,撬动社会资本高效投入区域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进一步提高苏州湾创投壹号服务能级,坚持产业投资、金融服务、生态运营一体推进,加强创新资源吸引力,提高创新要素配置效率,深化重点核心企业投后赋能,为企业穿越“寒冬”保驾护航。
丰富价值要素考量,完善国资绩效评价体系。科学化、精细化运营政府引导基金,从“募、投、管、退”全流程出发,完善基金绩效评价体系,确保各只基金政策目标差异化、绩效评价个性化。考虑国有资本投资综合收益,根据经营目标的多样性,更加强调国有资本在新时代所发挥的巨大非经济效益,和服务大局、服务产业、服务民生的独特贡献。如,国资投入可视为“支持信号”,避免创投市场中“羊群效应”造成的资本供给不足。鼓励国有企业发挥示范作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国际先进ESG理念与本地实际相结合,探索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ESG指标体系,并将ESG因素纳入企业估值考量,引导被投企业积极履行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等方面的责任。
提升基金投资质量,巩固放大国资基金优势。着眼全国,加大“走出去”力度,借力业内知名大基金,提升合作层级,加大合作规模,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国资投资集团。瞄准当前我国实业产能相对过剩,产业链整合升级需求迫切等机遇窗口,加大CVC基金、并购基金出资力度,深化PSD策略,系统布局多层次基金体系。加强企业投后服务体系建设,联动政府、国企、中介等各方资源,深度赋能被投企业,巩固和放大国资基金优势。提高基金退出管理意识,积极寻求与大型产业投资人、二手份额基金等投资者合作,加快基金现金流转,提高国有资本循环使用率。在吴江区内推动引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二手份额转让交易平台,为基金出资人提供更多流动性解决方案,为项目企业的资本护航争取更多时间与空间。
孟浩
责任编辑:徐璐 谢虹
阅读原文